Manus是由中国团队Monica.im开发的一款通用型AI智能体(AI Agent),自2025年3月发布以来迅速引发全球关注。其定位为“全球首个真正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人工智能工具”,能够根据用户指令自动分解任务、调用工具并交付完整成果,而非仅提供建议或分步指导。

一、核心功能与技术原理
- 自主任务执行
Manus的核心优势在于其“全流程自动化”能力。用户仅需输入最终目标(如“制作小米SU7的十页PPT”或“分析特斯拉股票趋势”),Manus即可自主完成信息搜集、任务拆解、工具调用(如生成图表、编写代码、操作软件)及结果交付(文档、网页、图表等)。例如,在跨境电商场景中,Manus可分析销售数据、生成优化策略报告,并直接提供可执行的运营建议。 - 技术架构
- 多模型融合:Manus底层并未自研大模型,而是整合了Claude 3.5、DeepSeek等现有模型的优势,通过动态调度优化任务执行效率。
- 虚拟环境隔离:在云端构建虚拟工作空间,确保任务执行的独立性与安全性,支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。
- 工具链集成:内置多种开源工具链(如数据分析、网页爬取、代码生成),可灵活适配不同场景需求。
- 性能对比
在GAIA基准测试(衡量AI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“高考”)中,Manus在复杂任务(Level 3)的准确率达57.7%,显著高于OpenAI的10.1%,且单任务成本仅需2美元,效率与性价比优势突出。

二、市场反响与行业影响
- 爆发式需求
Manus内测期间官网访问量破亿,200万人排队等候使用,邀请码在二手市场被炒至数万元。其热度甚至超越此前大火的DeepSeek,成为跨境电商、金融分析、教育等领域的焦点工具。 - 行业变革与争议
- 替代人工趋势:Manus被喻为“24小时超级员工”,能够独立完成运营分析、市场调研等任务,导致部分从业者担忧岗位被替代。例如,亚马逊卖家实测表明,Manus的运营策略输出效率堪比五年经验的专业人员。
- 技术质疑:部分专家认为Manus并非技术原创,其本质是基于现有模型的工具链整合,与OpenAI、Google等公司的Agent功能(如Anthropic的Artifacts)存在相似性。

三、创始团队与商业模式
- 团队背景
Manus由连续创业者肖弘(前夜莺科技创始人,曾获腾讯投资)与季逸超(猛犸浏览器创始人)主导开发,所属公司为北京红色蝴蝶科技,其海外产品Monica AI插件已积累一定用户基础。 - 营销策略
- 饥饿营销:通过邀请码制度制造稀缺性,引发社交媒体热议,但也被质疑过度炒作。
- 全球化布局:官网以英文为主,目标市场侧重海外,但国内自媒体将其包装为“国产黑科技”,导致定位争议。

四、未来挑战与展望
- 技术瓶颈
当前Manus仍面临上下文理解局限、AI幻觉(生成不准确内容)及资源获取限制(如特定工具调用权限)等问题。 - 生态扩展
团队计划开放API接口,支持开发者自定义工具链接入,并拓展至企业管理、教育等垂直领域,强化“通用型”定位。
聚资源导航总结
Manus代表了AI从“对话助手”向“自主执行者”的跨越,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复杂任务的操作门槛。尽管面临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,其“全自动交付成果”的模式已为AI应用开辟新路径,未来或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工具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